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张传忠语文工作室

轻帆疾风

 
 
 

日志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2014-12-09 19:55:26|  分类: 备课资源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注:本课获中语会组织的全国教学艺术观摩课一等奖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青岛崂山教研室 郑成业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与评价。诗中梦境的内涵,历来说法不一,中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好引导。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为主,启发、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魅力,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刚才大家给听课的老师们介绍了一些亳州的名人,我们都感到亳州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位名人,请大家欣赏一幅对联(课件展示)。大家齐读。

  生齐读: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师:谁能告诉我这幅对联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生1:李白。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1诗中无敌,说明他的诗歌写得很好。酒里称仙,说明他爱喝酒。还有,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这是关于李白的典故。

  师:很好,我找一个同学详细讲讲殿上脱靴的典故。

  生2:李白在长安时,有一次喝得大醉,在金銮殿上,当着皇上的面让宠臣高力士为他脱靴,贵妃亲自捧砚来请他作诗,很潇洒,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得罪了很多人。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传说。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知道,李白到宫廷之后,依然不改傲岸不屈的个性。这样一位品行高洁的诗人当然不会受到权贵们的欢迎。仅仅过了两年,李白就遭受排挤,离开京城,他在东鲁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准备南游吴越。在和东鲁的朋友告别时,李白写下了一首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我们将用诵读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

  师:我们首先进行第一遍诵读,这一遍诵读的主要任务是(投影):

  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和节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指定学生读)

  师:他有没有读的不准的音呢?

  生1越人语天姥应读三声,他读作四声了。

  师:是个多音字,可以读四声的。这里为什么不读四声呀?

  生1:这里是告诉的意思。

  师:作告诉解应该读几声?

  生1:四声。

  师:那,他读对了呀。

  生1:哦,是对了。

  师:对了吗?是作告诉讲吗?越人告诉天姥山吗?

  生2:不是,应该是越人谈论天姥山谈论解,读三声。

  师:很好,请在课本上注音。还有别的错误吗?

  生3天姥连天向天横他读成四声了,应读三声。当蛮横解才读四声,这里是横插的意思。

  生4须行即骑访名山应该是二声。

  师:对。还有一个字要强调一下,惟觉时之枕席,有的教科书上注音为“jiào”,有的教科书上注音为“jué”。我们就按照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读作“jiào”吧。两个读音都是一个意思,就是睡醒“jiào”是古音。

  第二遍诵读:读懂文意

  师:好,刚才谈的是注音。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1天姥连天向天横,山是插到天上去的,为什么用?应该用的。

  师:是吗?谁给大家做个解释?

  生2:我感觉用更见出天姥山的壮阔和高远。

  师:是的,这里还有押韵的考虑。

  生3青冥浩荡不见底,我们一般都说大海不见底,这里怎么说天也不见底呢?

  师:为什么天也可以不见底?谁告诉大家?

  (约等半分钟无人举手)

  师: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想象丰富。他现在已经站在什么角度看天了?

  生4:他已经登上了天姥山,在天上俯视,所以说不见底。这样说更有诗味。

  师:很好。刚才大家提的问题并不是不懂字面的意思,而是对诗歌的语言感到新奇。这一特点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谈到。

  师:我们一起再把诗歌读一遍,这一遍诵读的任务是(投影)——

  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段内容:梦( )、梦( )、梦(

  (学生齐读)

  师:谁来试一下?

  生5:第一段是梦论,第二段是梦游,第三段是梦醒

  (教师板书)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6:我认为第一段应该是梦因

  师:大家看是梦论好还是梦因好?

  生(多数):梦因好,这里谈的是做梦的原因,并不是议论梦。

  (教师改板书为梦因

  生6:第二段我概括为梦景

  师:梦游梦景选哪个?

  生7:我都不选,我概括为梦境

  (其他学生表示同意,教师服从多数,改板书为梦境

  师:其实第二段概括的几个都不错。第三段?用梦醒行吗?

  生8:我觉得应该是梦感梦醒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

  师:好,我同意,就用梦感吧。

  (改板书为梦感

第三遍诵读:读出心得

  师:下面进行第三遍诵读,任务是(投影)——

  自由诵读全诗,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诵读)

  师:找个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1:我喜欢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要东南倾,更见出天姥山的高大。

  师:更见出天姥山的高大,这是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呢?

  生1:衬托。

  师:很好,大家可以记在书上。这一句还有别的修辞手法吗?

  生1:夸张.

  师:对,也可以写在书上。还有喜欢别的语句的吗?

  生2:我喜欢第二段,熊咆龙吟殷岩泉一直到訇然中开

  师:你读一读吧。

  (生读)

  师:读得不错。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生2:这几句从优美的景色突然转到惊心动魄的描写,用了一些短句,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令人目不暇接。

  师:用了哪些短句呢?你能不能读出来你所说的那种磅礴的气势?

  (学生读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师:读得很好啊。不过老师觉得用了短句上下文反而不整齐了。我改一下,大家看是不是更好。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裂缺霹雳丘峦摧,洞天石扉訇然开。不是更好吗?多整齐。

  生3:我认为你改的不好(笑声)。因为诗人把字数变了,也就是一种情境的改变,表达的情感也随着改变了。改变句式,更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师:分析得真好。这是首古体诗,所以句式参差多变,句子长短变化是和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生4:我喜欢最后几句。

  师:你读一读吧。

  (生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声音很大)

  师:你为什么用这么大的声音读呢?

  生4:因为这一句清楚表明了作者的感情。一身傲骨,一身正气,不为黑暗势力所屈服,所以要读出气势来。

  师:一身傲骨,好,写在书上。你再把这一句读一下,读出这种气势来。

  (学生放情朗读,掌声)

  师:还有没有别的语句自己喜欢?

  生5:喜欢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作者用了丰富的想象,霓可以为衣,风可以当马,很有意思。

  师:分析得好。不过丰富的想象”——“丰富两个字还不足以概括李白诗歌的特点,换两个字试试。

  生6奇特,奇特的想象

  师:可以,写在书上。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再分析别的语句了。下面做一个探究活动。刚才同学们发言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李白对自己的梦,一开始十分向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心情多么急切!可是,刚进入梦境,李白却又惊醒了,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那么,这个梦,到底有什么内涵呢?这个问题有难度,老师需要请教大家。

  (投影:梦为心声。关于李白的梦,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李白向往的理想世界的象征;一种认为是李白短暂的宫廷生活的反映。你怎么看?)

  (学生讨论)

  生7:我同意第一种观点,梦是李白向往的理想世界。因为李白一直向往,一直有追求,现实中实现不了,他只能把自己的理想用梦的形式表达出来。

  师:这是他的观点,有别的看法吗?

  生8:我同意第二种观点。这是李白宫廷生活的反映。刚开始李白十分向往这种梦境,这正和李白当年十分向往长安生活一样,想到宫廷中一展自己的宏伟抱负;两年后就被排挤出来,这和最后一段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说法是相同的。

  师:有道理。哪位再补充?

  生9:我也是同意第二种观点。如果我们能结合诗人的经历的话,就会更赞成这种观点。身登青云梯,这就让人想到青云直上这个成语。想当年李白被唐玄宗一下子提拔到御林院,……

  师:是翰林院。

  生9:对,提拔到翰林院,也算得上青云直上了。后面对梦境的描述,像霓为衣兮风为马那些句子,可以看做是帝王奢靡生活的反映。政治千变万化,李白遭受了不公,被赶出朝廷,所以很快又忽魂悸以魄动了。从最后一段的情感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梦最后是厌恶的,由一开始的向往到最后的厌恶,这和李白被排挤出宫廷后的心情一样。当年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最终是使我不得开心颜,最后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新振作起来了。

  师:你知道的事很多,叫什么名字呀?

  生9:杜航宇。

  师:哪个“hang”?

  生9:航天的航。

  师:哪个“yu”?

  生9:宇宙的宇。

  (笑声,掌声)

  师:很好,杜航宇同学知道的知识很多。老师也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都不是李白,对梦境的理解也只能见仁见智,刚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如果说梦是李白向往的理想境界,他为什么最后会感到害怕呢?这不好解释。所以,老师倾向于认为梦是李白短暂的宫廷生活的反映,因为李白对宫廷生活,就和对梦中的景象一样,有着矛盾心理,他是既向往又厌烦。可以说,这首诗,是李白理想与现实碰撞而发出的耀眼的火花。

  师:李白对宫廷生活本来是非常向往的,当他刚刚得知自己将要到皇宫去做翰林供奉的时候,他非常兴奋,曾经写下一句诗描写当时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哪些语句也表现了这种兴奋、向往的心情?

  生10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师:一夜飞度,心情多么急切!李白就这样兴冲冲地赶来之后,发现这里并不是想象中的仙境,这里并不能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相反,这里是灯红酒绿,这里是勾心斗角,这里让人心惊胆战:“熊咆……”

  (生齐: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师:同学们,志向远大、品行高洁的李白,能在这里呆下吗?

  生齐:不能。

  师:当然不能,那么,李白怎样做才能永远留在朝廷?

  生:需要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才能留在朝廷,但李白绝不会这样做。

  师:是的,李白只要稍稍低下他那高贵的头,就可以留在朝廷。但李白虽然向往长安生活,他却不会低头。这个梦境,反映了李白一种矛盾心理。

  (板书:矛盾心理)

第四遍诵读:读出情感

  师: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为名利失去人格,压抑个性,丢掉自由!他蔑视权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喊!李白就是李白,他凭着一根傲骨,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空!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是李白敲击自己的铮铮傲骨发出来的金玉之音!老师本来给大家准备了名家的朗诵……

  (投影:听名家范读,体味如何用诵读来传达诗歌中的情感,并尝试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但是讲到这里,老师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自己来朗诵这首诗歌,我的朗诵当然不如名家朗诵得好,也没有准备配乐,但老师非常崇敬李白,我想用声音表达对这位浪漫诗人的敬意。

  (教师深情朗诵,掌声)

  师:谢谢!下请大家带着感情再把诗歌读一遍。

尝试背诵

  师:大家读完了,请用一分钟的时间默想一下还记得诗中的哪些句子。

  师:我们尝试背诵诗歌,背不熟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

  (学生齐背,多数学生能够背诵。)

  师:同学们,时间过去了将近1300年,在这样一个初春的上午,李白的这首诗又一次被我们吟诵。老师想,再过几十年,也许我们会忘记今天这节课,会忘记今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但是,我想,我们不会忘记李白铿锵有力的呐喊,不会忘记李白傲岸不屈的灵魂!也许,很多年后,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还会想起这首诗,还会像今天一样,大声的吟诵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背一遍最后一段,让李白的呼告在我们心中回响。

  (学生齐读。下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 来凤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学习诗人超脱的精神和傲岸不屈人格。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并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四、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浩如烟海,诗人灿若群星。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流派纷呈,诗人众多,出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座并峙的山峰,李白和杜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师:结合课文注释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一遍。

学生自由地读书,教师巡视)

(读毕)师:读过这首诗歌后,你觉得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1:我觉得很多句子对仗很工整,读起来有很整齐的感觉,琅琅上口

师:你指的是哪些句子呢?

1:“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脚著谢公屐,……。半壁见海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等,第二自然段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句子。

师:你把这些句子读一遍,好不好?读出你说的整齐、对仗的感觉来。

(生1读)

(生1读毕)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些句子读一遍,读出整齐、对仗的协和感。

(生齐读)

(读毕)师:刚才这位同学谈的是语言的形式方面感受,对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同学们读后有何感受呢?

2:我感觉这首诗歌想象很丰富。

师:很好。想象丰富这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点。

(教师板书:丰富的想象

3: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很离奇

师:离奇在什么地方?

3:写了一个人间没有的神仙世界

师:对,想象了一个神奇的神仙世界,让人感觉如梦如幻,刚才那位同学也提到了这一点,你觉得还神奇在什么地方?

3:写天姥山的时候写得也神乎其神,譬如说,“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山能有那么高么?

师:很好。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你们认为天姥山真有那么高?

(生齐答:没有那么高)

师:既然没有那么高,诗人把它写得很高,是用了什么手法啊?

(生齐答:夸张

师:很对,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夸张就增加天姥山的神秘色彩了。大胆的夸张是李白诗歌的又一重要特点。

  (教师板书:大胆的夸张

师:李白的的诗歌我们学过很多,谁能举出几个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师:很好!对李白的诗歌特点把握的很准确,记忆得非常牢固。

师: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是李白诗歌显著的艺术特点,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同学们也感知的非常准确。

下面同学们再一次认真阅读这首诗歌,勾画出体现这两方面特点的诗句,认真品味。

   (学生阅读、勾画,教师巡视)

(读毕)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勾画、品味的成果。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勾画出的表现夸张特点的句子?

6:“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师:说一说勾画这句诗的理由。

6:这是写天姥山的高大,在李白的笔下天姥山非常非常的高,“向天横”“拔五岳”“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觉得天姥山实际没那么高,李白在这里却极力渲染天姥山高大,给人以想象的冲击,我认为这就是夸张的效果。

师:理解的非常透彻。你带领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好不好?

(生6领读)

(领读毕,教师示范读这两句诗,并指导朗诵要领:“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句,要读出天姥山拔地而起的势,语调气、语势、语气高扬向上;“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是拿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要读出天台山的高但更要读出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的颓势,前半句语调、语势、语气高扬,后半句回落)

师:还有没有其他表现夸张特点的句子?

7:“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是写夜晚山中极大的声音,能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声音有这么大吗,老师?我觉得这是夸张。

8:“仙之人兮列如麻”,仙人肯定没那么多,这是夸张。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感觉非常敏锐,找的句子都非常典型,理解也非常深刻。同学们们把刚才勾画出的句子在认认真真地读几遍,并背诵。

  (生读并背诵,然后,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师:体现想象丰富的句子呢?

9:我觉得第二自然段都是。

师:好!同学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答同意)

师:你把第二自然段读一遍

(生9读)

(读毕)师:这一部分几乎是作者想象的全部,但有两句不是,哪两句?

生:“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师:为什么把这两句排除在外?

生:这是写梦醒后的,不是梦中的。

师:梦境和梦后读的时候语气是否一样?

10:不一样,梦境离奇、美好,梦后很凄凉、沉重

师:你读读看,读出梦境的离奇、美好和梦后的沉重、凄凉

(生10读,读毕,其他学生评价,订正、完善)

师:好,梦境部分要读得汪洋恣肆,美好烂漫。特别是仙境部分要读出和睦、美好、快乐、令人向往的色彩。梦境结束后的两句要变化,语气应弱下来,读出悲凉、无奈的情绪。

  (教师示范读)

师:同学们齐声读一遍,

(全体学生齐读)

(读毕)师:梦境中和梦后在读的时候语气为何要变化?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一,阅读全诗,说一说其中的理由。

11:做梦是美好的,做美梦嘛!梦醒了就不快乐,人之常情嘛!(笑)

12:可能梦中的境界是作者的理想世界吧,醒了理想也就破灭了。

13:可能是作者身处的现实不如意,才寄托理想于梦境的。

生:……

师:同学们说的不无道理,但读诗要“知人论世”。同学们看着注释一: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逐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今在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的诗,留给在东鲁的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有一个伟大的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想做国家的栋梁之才,辅助君主,匡扶天下。这个心愿在公元742年得以实现,这年玄宗下诏召李白入长安,供奉翰林。进京以后,李白发现他只是个御用文人,被用来作诗唱和,粉饰太平,根本不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他郁郁不得志,于是就放浪形骸,羞辱权贵,当朝权贵争相诽谤李白于玄宗,744年,玄宗把李白赐金放还。

  李白的政治理想就象诗中写到的一场梦一样,瞬间破灭了。

师:同学们,了解了李白当时的思想状况,对诗歌可能就有深刻的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把第二自然段认真地再读一遍。

(生读)(读毕)

师:现在理解语气变化的原因了吗?

14:语气变化的原因是诗人情感的变化。梦境好象就是作者的理想,在梦境里诗人很快乐吧;梦醒了,好象是说李白做官的梦破灭了吧,他很悲伤,所以语气就变了。

师:这个解释很好。政治理想的破灭,使得李白精神的悲郁,他在这里借助梦境来超脱自己。

师:理想破灭了,人生遭遇了巨大挫折,李白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让位于消退隐忍的道家思想,末段的哪句诗体现了这种思想?

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这句诗。

  (生齐读)

(读毕)师:宦海沉浮也罢,寄情山水,超越自我也罢,唯一不改的是独立人格。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李白傲岸的风骨没有改变,哪句话体现了这种思想?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同学们齐读这句诗。

 (生齐读)

(读毕)师:假如你就是李白,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你怀有满腔的愤懑,你把你一腔的郁闷都通过这句诗迸发出来,怎么样?

(学生相继体验朗诵此句,教师点拨指导朗诵要领)

(体验毕)师: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描绘了一个瑰丽多姿的梦中世界,给了我们无穷的艺术魅力,同学们一起来熟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梦游天姥山的部分。

(生自由读并背诵)

(背诵毕,教师检查一名学生的背诵情况,然后集体背诵一遍)

师:梦醒后,面对现实,李白对人生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并发出了保持独立人格呼喊。请同学们熟读并背诵这一段。

(学生熟读并背诵末段)

(读毕,教师检查背诵情况,并齐背结束)

  评论这张
 
阅读(104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