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张传忠语文工作室

轻帆疾风

 
 
 

日志

 
 

2016年福建省质检下水作文  

2016-04-09 15:22:23|  分类: 个人文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16年福建省质检作文题(4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留住学校的灵魂
庄学培(泉港二中校长)
亲爱的作家朋友:
您好!得知您专程回母校,与老房子合影留念,并积极争取留念它。我非常感动,我也是守旧派,我坚决站在您这一边。
当前,教育话题层出不穷,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为它事关千家万户。拆与不拆成为问题,折射出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教育的认知态度不同。
毋庸置疑,当今中国,教育为人们所共垢的就是它的同质化。千校一面,千师一面,千生一面。钱学森之问犹萦绕于耳: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回答钱老的问题非我所能,但求新趋利、求快抢眼不应为基层学校所汲汲。老百姓眼中的优质学校不应与高大上的现代化建筑划上等号。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先贤之言犹在耳畔。中等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陈地,也呼唤大师和大作为。中学校舍的拆与建不仅要关照现实,更要尊重历史。君不见,时下中国各大城市正悄然兴起复古风,古城古街古牌坊一夜竞名。为何?虽与经营城市、谋求商业利润最大化息息相关,但也可侧面看出主政者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良苦用心。学校有老房子,就像家里有老人一般。家有一老,胜似一宝。我们更应像对待双亲一样对待那些被岁月浸染得斑驳发黄的老房子,那里有校友们心里可安放的乡愁
亲爱的作家朋友,您是作家,您对文化的理解可能更为深刻一些。我多想借您的妙笔去呼吁:给老房子多一个存活下来的理由吧!人生最无奈的莫过于物是人非,许多身边的物件,比如树木和石头,它们依旧苍郁坚硬,可是人却双鬓斑白、年华不在。老房子之所以可贵可爱,因为它记忆每个学子的青葱岁月,它记忆每个教工的晨昏作息,它记忆每一段办学的兴衰荣辱。
学校的灵魂是人的灵魂,灵魂是内在的,显示于外的就是物态。北大著名的一塔湖图,那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知识圣地。清华有著名的清华园,那是多少游客希望驻足留影的地方。老房子留住了,它能够留住像您一样杰出校友的心。说真的,我现在仍痴迷于民国时期那些老派的校长和教工们,他们可算是名流,然而他们不为简陋的办学条件所困。他们聚于白马湖畔而成白马湖派,他们迁徙于西南联大而留下西南遗风。他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席,他们凭他们的精气魂,同样在物质贫乏的岁月里写下豪迈宏大的教育诗篇。
人会老,楼房也会。人生病就得治病,楼房破旧就得修缮。亲爱的作家朋友,我相信你的热忱能感动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愿在您的努力下,您的母校楼房能修旧如旧,并且能装备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旧房焕新彩。愿你的赤诚,能感化那些坚持拆房的人们,让他们懂得,留住老房子,留住学校的精神财富,就是留住根,留住魂。只要魂在,学校的美丽故事就能代代相传。
顺颂
撰安!
小林     
201649

 


留住教学楼,留住校园记忆(初稿)

张传忠

尊敬的校长:您好!

近日获悉,贵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旧教学楼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命运,面临着保护与拆除重建、传统与革新的困惑,众说纷纭,教学楼的去留成为一大棘手问题。

的确,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列车的驱动下,许多传统的建筑已经被毁得面目全非,所剩无几,因此亟需教学楼保留成为重中之重。正如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是的,在现代这样浮躁跟风的社会中,我们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快靓新,而往往忽视了本该深思的问题,这种问题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渐凸现矛盾出来,我们失去的的太多太多,甚至丢失了本该失去的文化根基,譬如这种教学楼,承载了多少的辛酸和荣耀,承载了多少的不可挽回的历史记忆。

的确,在经济高速腾飞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静下来反思一下,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进程中不会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最终导致失去原本纯真的自我?在大力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中,过热的商业开发、快速城镇化的扩张,导致近越来愈多的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建筑锐减甚至毁灭,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国外也是在工业化发展之后,享受着工业文明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才发现过度工业化带来的恶果,现在才想极力挽回。我们用近40年的时间追赶上西方工业国家用一两百年的工业化成就,这的确让全球人叹为观止。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如何不再重蹈旧辙,不要再犯下历史性的过错,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深思的。可喜的是,现在更多的人愈来愈强烈地感受固化历史的建筑的重要性。

不知您是否还记得,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北京古城墙面临着拆毁的命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三次上书周总理,直陈保护北京古代建筑为保护故宫古城墙和天安门这一中华文明优秀建筑而呼吁奔走,才有今天真切地触摸到厚重的历史的沧桑感。

毋庸置疑,如何科学地开发与活化古建筑,如何迈过一道道坎儿?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同时,如何让更多人记得住那份乡愁?只有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才能成为改革路上一道独具个性化的靓丽风景线。

不可置否,这幢教学楼承载太多的历史遗迹,牵系太多的情感回忆,不管校友们打拼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会忘记这短暂的求学时光。更何况这幢教学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基因,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是凝固的文化艺术。 “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只有尊重文化遗产,留住历史记忆,保存文明发展的脉络,才使得我们对文明的记忆更加丰富,更加鲜活。

“不忘初衷,方得始终。”不知您是否同意我的观点,你说是吗?只要大家人心齐,泰山移,办法总比问题多,让我们共同努力,让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成为往事的回忆,而是活生生的触摸得着的光辉与荣誉。校园,总是一个让人拥有美好回忆的圣洁之地,每一栋教学楼,每一条小道,甚至每一棵大树都见证者最为珍贵的友情。保留这幢教学楼,让这幢承载辉煌历史记忆的凝聚更多向心力,增进认同感,让更多的校友们多来走一走,看一看,找回青葱岁月,重温美好时光,以便凝聚一切力量,更好地助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让老校绽放出时代的辉煌!

祝您工作顺利,学校事业蒸蒸日上!

小林

2016/4/9

2016/4/9

给校长的一封信

厦门新东方语文组

尊敬的校长: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中阅读此封信件,聆听我----这个已在母校历三载春秋、即将踏上高考征程的学子,心底最真挚的声音。

想来近几日中,您,一定也被那幢老教学楼拆迁与否的问题,困扰的有些焦头烂额吧?一方是毕业校友们高声疾呼要保留教学楼----这个他们当年曾驰骋青春、挥洒热血的场所;另一方是校园规划用地不足、老城区寸土寸金、维护修缮老教学楼还需物资人力的凝重现实。何去何从?真的没有万全之策么?

作为在这所中学里长养起的学子,我深切地理解学长学姐们之于母校的深情厚谊。每日迎着朝晖步入老教学楼,听闻书声琅琅;每夜沐着星辉走出老教学楼,回看灯火通明。窗明几净的教室,整洁有序的桌椅,鳞次栉比的班级,一草一木间仿佛都刻着我们花季雨季的分秒韶华。人生最美丽的年岁,记忆和故事,都留在了这里。

情之所系,需要物的承载。故而才有了“睹物思人”的掌故轶事。试想百十年后,旧友可能故去,自己亦会白头,而何处觅那翩翩少年时的芳华影踪?唯有旧日影像,方可慰藉相思。教学楼,便是这样一处去所。它让昨日重现;让耄耋老人,有了心的归途、梦的原乡。

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中,这座老教学楼里,走出了一批批精英之人、栋梁之才。他们而今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他们与教学楼有着共同的情缘,才会在大厦将倾的关头,重回母校,奔走呼告,想要挽狂澜于既倒。也许,您会责怪他们不谙学校发展规划与校园用地不足的难处,但眼前的此情此景,是否也会让您想到一个甲子之前的北京城?

彼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民族,期待着昂首阔步地向前迈进。于是乎,承载着数个王朝背影的诸多历史遗迹,仿佛是一张张横亘在创立与革新面前的多米诺骨牌,终被“前进”的话语裹挟,而纷纷倒下。城门不在,府邸不存,胡同颓败坍圮,宫墙化为废墟。老北平独一无二的街景风貌,敌不过发展与拆除的浪潮,并最终让位于而今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摩天大楼与水泥森林。

彼时爱国志士也曾声嘶力竭地呐喊,梁思成先生提出了在保留旧城、另造新城的权宜之法,却最终化为泡影。今人歆羡于莱茵河畔尚存着诸多旧迹,慨叹于它们为其各自的城市平添的独特气质与别样风姿;今人看到布达佩斯双城的完好相容,过去与当下交相辉映;却寻不到四合院落、四方天井的一丝影踪。这是时代共有之世相,城市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传统与现代必然邂逅激烈的碰撞,文化情感价值与实际功用价值间的矛盾冲突,需要我们仔细思量建筑的意义与价值的真谛。

历史总是如此,稍纵即逝,一经破碎,便不复昔日的圆满。建筑如此,何况还是诞生过许多知名人士、有纪念意义的古迹?善待历史的遗存,便是善待后人与明日。想来他年他月,那些走出去的孩子们,重归故里,若还能见到当年求学的楼宇,该会是何等的欣然与快乐吧?

然则学校要发展,新生要授课,新的校舍向哪里建?不若步近些年大学城之后尘。由政府牵头,科学规划片区功能,统一建造新兴学区,既不颠覆旧区容貌,又能带动新区发展。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愿校长能审慎思量我们的建议。愿触目皆是的拆除重建的悲剧,不要在我们的校园里上演。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49



2016年福建省质检下水作文 - 轻帆疾风 - 张传忠语文工作室
 
2016年福建省质检下水作文 - 轻帆疾风 - 张传忠语文工作室
  评论这张
 
阅读(73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