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张传忠语文工作室

轻帆疾风

 
 
 

日志

 
 

中考语文理论指导: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及技巧点拨  

2017-11-05 22:18:02|  分类: 中考试题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考语文理论指导: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及技巧点拨




考点一、标题的理解、含义及作用

1、标题的内容理解

标题总领全文,对它的理解要从全文中去寻找,提炼相关信息。

1)认真审题,看题干要求回答哪方面,是要求分析妙处、作用,还是理解意思,分析指代的内容。

2)确定信息位置,经过阅读对信息进行定位,看是在某段还是分布在好几段。

3)对信息进行提炼、归纳。(如果是理解就要抓住点题句分析)

2、标题的含义

(1)表层含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基本意思(本义)。

(2)深层含义:和文章中心相关的比喻义、象征义。

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题目的含义:一方面是写爸爸养的花凋谢了;

另一方面暗示爸爸离开了人世。

3、标题的作用

1)概括全文内容

2)揭示文章主题

3)充当文章线索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一语双关

6)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7)新颖、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解答策略: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

2、在思考深层含义:a、结构(线索、悬念);b、主旨以及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c、人物以及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出发点);d、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e、表现手法(象征)等;

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中考语文理论指导: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及技巧点拨

考点二 语言赏析

一、词语、句子的赏析

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1)精确性作用(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

2)形象性作用(在写人、叙事、绘景中的鲜明、具体、生动传神)

3)情感性作用(在表现好恶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在全篇中的地位及照应、伏笔、设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等方面的作用)

策略: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考虑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2、句子赏析

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1)从位置上入手(2)从修辞角度入手(3)从表达方式入手

1、某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衬托、对比、烘托铺垫,表现人物品质、心理、情感,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心理活动:如感动、感激、愧疚、自责、喜悦等,一定要答出原因。

2、如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用了特殊修辞的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或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八大修辞及其表达效果:①比喻:生动、形象;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③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使某种感情更加强烈;④反问:加强语气;⑤反复:强调;⑥对比:突出其中一个;⑦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⑧夸张:极力表现事物某种特征。 (运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另外,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主题,贯穿全文)入手,或者从句子本身的作用、所表达的具体情感入手。

考点三 人物形象、情感分析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意在以形传神),语言描写(言为心声,意在表现性格特点),动作描写(意在展现人物性格),心理描写(意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

侧面描写:抓住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正衬,反衬等。

对于一些特定的人物,可以概括他们的共同特点,例如老师:敬业,无私奉献,善良,有爱心,关爱学生,有责任心,懂得教育教学的艺术等;农民:勤劳,朴实,热情,善良,疼爱孩子等;儿童:天真幼稚,纯真无邪,尊敬师长,聪明能干等。

1)、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再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答题技巧:主要事件中表现的品质、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对人物的称呼、隐喻的事物。

2)、不同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主人公:(判定谁是主人公)

答题技巧:对表现中心的作用。配角 :对主人公起到什么作用 、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对表现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简介某一人物

答题技巧:基本情况、主要事件、简评人物性格、品格或自己对人物的感情

考点四 写作技法分析

一、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PASS绿卡图书 初中数学知识大全 4次修订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生辅导工具书 中考复习资料31 知识全面强化基础真题演练

29.4

购买

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五种。

1、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作用a、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b、渲染气氛;c、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d、推动情节的发展;e、为下文做铺垫;f、突出中心;g、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议论的作用

A、文首议论段的作用:开篇点题,揭示主题,统领全文。

B、文间议论作用:承上启下,点明所写事物的意义。

C、文末议论作用:揭示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3、抒情的作用: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作用:真切强烈、震动人心、节奏明快、感情直露,容易把握。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理)。作用:表达情感婉转含蓄、收到情景交融、情浓意深的效果,感染力极强。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

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中考语文理论指导:记叙文阅读常考题型及技巧点拨

我爱压轴题 中考数学选择、填空压轴题百题冲刺

32.45

购买

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了解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年真题解析1年模拟预测中考 中考语文题库3+1 中考考语文教材教辅复习资料题库 真题解析考点知识讲解解题技巧点拨 正版畅销书籍

24.8

购买

考点五 文意理解和概括

1.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格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找文章的线索方法:(1)从题目中找 2)文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六 语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

1、开头语段的作用:(1)在结构上:起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的作用。(2)在内容上: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写----情节做铺垫、埋伏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例如表达了什么意思,点明题旨、引起下文、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设置悬念等。

2、中间语段的作用:(1)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在内容上,总结上文------的内容,引起下文对-----的叙述。

3、结尾语段的作用:(1)在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2)在内容上:画龙点睛,篇末点题;点明、深化主题;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表达了什么意思,解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含蓄、卒章显志、使文章结构完整等

考点七 分析语言特色

鉴赏语言特点的角度:1、用词的特点。(1)情感色彩、语体色彩的搭配。(具体内容:情感色彩是否鲜明;文言语、口头语、书面语、方言的运用)(2)叠词、关联词和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具体内容:运用叠词;精炼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2 造句的特点。(1)句式的选择:整散句、长短句。(具体内容: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整散句式的搭配;长短句式的运用)(2)修辞手法的运用

3、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的选择使用。(具体内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和搭配)

4、语言风格:(一)豪放与柔婉

豪放: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是有激越昂扬的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所表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轻柔;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

(二)直露与含蓄

直露: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设问等手法。

(三)质朴(平实)与华丽(典雅)

质朴: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句。

华丽: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四)庄重与诙谐

庄重: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语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评论这张
 
阅读(13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