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张传忠语文工作室

轻帆疾风

 
 
 

日志

 
 

关于文化传承材料的教师下水作文2篇  

2017-02-25 11:33:24|  分类: 高考范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关于文化传承材料的教师下水作文2

原题呈现:
   
 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上,由一向以雷人妆容吓人的歌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一同演绎三国演义名段“要荆州”。而一向不爱按常理出牌的歌手,一开嗓子竟是法语演唱。评委李谷一老师对她的法语演绎提出质疑:你是中国人,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唱中国传统音乐,为何要唱法语歌?歌手反驳道:听众不是只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教师下水作文:
1.
民族文化,贵在传承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段,在我看来,此举实属不妥,其背后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只有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的是文化,传承的是民族情感。
   
 民族文化寄托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世界各族莫不如此。正如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意大利的歌剧,巴西的桑巴舞等等,这些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一个民族的血液里,是一个国家人民的骄傲。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样,无论时空怎么变幻,当它们响起来,总能激起我们心中不变的民族情怀。如果用外语演唱,难免不伦不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将自身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让世界文化更加绚烂。
   
 生活中,我们既会为川剧的变脸沉迷,也会为好莱坞大片拍手叫好,会被日韩舞蹈吸引,也会因二胡声潸然泪下。这些文化虽然来自不同民族,但他们一起丰富了世界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2008年,中国歌手萨顶顶以藏语和梵语专辑获得BBC世界音乐大奖,在全球展开巡回演唱会,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味曲意逢迎,那才是真的可悲。
   
 民族文化需要创新,也需要走出去,但依靠的应是自身的魅力,绝不能背离根基。
   
 诚然,当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弱于西方文化,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文化就逊色于西方文化。事实上,我们的汉唐文化,我们的四大发明,哪一个不是惊艳世界?所以,我们更应该发扬自己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出去。文化创新不是抛弃自己的特色,而是用更为现代化的方式将其推广出去。岳云鹏把中国传统相声和京剧唱腔相融合,徐佳莹把台湾传统的歌仔戏选段作为流行歌曲的高潮,他们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加快了其传播速度,这样的创新,值得我们点赞。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听众不是只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这样的话只能成为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遮羞布。当今中国,各项事业都在飞速发展,是时候撕下这样的遮羞布,让民族文化昂首自信走出去了。

2.传承不等于拘泥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看起来似乎不妥,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在新时期,传统文化要走出去,需要传承,但不必要拘泥。
首先,歌手只是将文字改变,并没有改变唱腔,配乐等,或许考虑不够周全,但也无伤大雅。
   
要荆州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选段,即便不看歌词,也并不影响国人的理解。正如我们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提琴曲一样,就算没有歌词,我们也同样会被梁祝二人的爱情打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熟悉二字。既然对国人而言,文字改变与否并不影响实际欣赏效果,我们又何必拘泥于是否用中国话演唱呢?何况,就算语言改变,唱段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却并没有改变,虽然不算原汁原味,但也没有根本性的破坏。对此,我们何不宽容一点呢?
   
其次,改变语言的确能让他人更直观地理解唱段内涵。歌手的改编或许不够完美,但也无可厚非。
   
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道障碍就是语言。在汉语影响力尚不足的情况下,改变语言的确能让更多的人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就像国人追美剧日漫一样,如果没有字幕组的努力,我们又怎么能欣赏到别具风情的外国文化?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做一些改变也是难免的。好莱坞大片中也可以经常看到中国元素,不也是美国人做出的改变吗?所以,改变语言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只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法而已,实在不用过分解读。
   
再者,保留中国文化内涵,而改变单一形式的例子历来都有,我们实在没必要上纲上线。
   
历史上,日本多次将《三国演义》拍成影视剧,在日本也不乏用日文演唱的京剧;近两年,美国好莱坞拍的《功夫熊猫》、《花木兰》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中国文化的热潮;泰国人热衷于翻牌中国影视作品,越南人翻唱中国歌曲火爆网络……这些都是披着外国衣服裹着中国文化的成功例子,难道我们需要抵制他们吗?改变形式是手段,传播文化才是目的,既然能正面传播老祖宗的文化,我们又何必苛责呢?
   
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其本质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其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这种矛盾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固守传统,以后,谁还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评论这张
 
阅读(19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