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张传忠语文工作室

轻帆疾风

 
 
 

日志

 
 

传统戏剧源流长  

2018-03-18 23:52:52|  分类: 个人文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泉港海丝文化》校本教材(泉港六中)

传统戏剧源流长

1、“南派”掌中木偶简介

 “南派”掌中木偶俗称布袋戏,北方称指花戏。泉州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称南派布袋戏,戏班叫“掌中班”。泉港人则俗称其为“柴头人仔戏”。

泉州掌中木偶戏之发端,民间相传始于明嘉靖年间( 15221566)。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清乾隆年间( 1736--1795 )。在清代,泉州府属各县都有不少布袋戏世家。掌中木偶戏又有“小才子”之称,盖因一人能演生、旦、丑、净、北、外、贴七个角色。

相传,布袋戏先在泉州府属各地繁衍,再由泉州传入漳州一带。因各仿当地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种,泉州一带的称为“南派”,漳州一带的称为“北派”。南派的表演程式是仿效当地的“嘉礼”戏,形象由大改小。以指掌表演,称作“木偶掌中帮”,而仿照梨园戏表演科步的称作“梨园掌”。          

近现代,泉港区涂岭镇驿坂村陈妈居、丘后村陈延生,前黄镇前黄村黄乌猴,均为掌中木偶高手,名声远扬。解放前,在泉港民间常演的木偶传统剧目有《弓鞋记》、《珠针级》、《凤钗记》、《包公案》、《三国》故事等。前黄村黄乌猴及其子孙四代人相袭排演传统木偶剧目300多个,在各地演出深受欢迎,成为著名的掌中木偶剧世家。2000年,组建泉港区掌中木偶艺术团,继承传统技艺,创新儿童戏剧,深入中小学演出课本剧,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参加第三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受到同行和观众的肯定和赞许,并在市布袋戏邀请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等。

掌中木偶戏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张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其艺术风格独特。行当角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行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2、高甲戏简介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 、“大班”、“土班”,它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称为“宋江戏”。

  高甲戏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生旦戏较少。角色有生、旦、丑、净、贴、外、末、北(净)、杂等9个,因此俗称“九角戏”,以丑最为突出。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演员演唱时用本嗓,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初步统计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一百多个,代表剧目有《桃花搭渡》、《扫秦》等。

    高甲戏在上世纪初传入泉港境内,人们又称它为南戏,主要在山腰、前黄、涂岭一带流行。1903年普安村戏剧艺师张来成,组织成立普安村高甲戏剧团,到各处演出均受到观众好评。“文革”期间,高甲戏一度停演。1979年重新组建普安高甲戏剧团,培训一批优秀高甲青年演员,排演《边关审子》等30多个剧目,在惠安、晋江、石狮、南安、鲤城等县、市、区演出受到好评。其后,又根据境内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凤台高甲戏剧团、大众高甲戏剧团等相继出现。20018月,成立泉港区高甲戏剧团。

 

3、“咸水腔”芗剧

泉港 “咸水腔”芗剧,被誉为“盐田里的一朵花”。是因泉港区山腰地处莆仙方言与闽南方言相互交融地带,而形成域内不纯正的闽南语,自成为山腰腔(即咸水腔)。正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陈世雄教授在“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中指出:一来山腰的歌仔戏确有自己特别的腔调;二来山腰大盐场确是足够“咸”的,把这里的歌仔戏叫做“咸水腔”歌仔戏,既标明了地域特征,又强调了腔调的独特性,可以说是一个很合适的称呼。

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本是同根同源同一戏曲剧种。泉港“咸水腔”芗剧则是闽南芗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海老艺人邵江海、台湾林文祥等,吸收了锦歌杂碎调、杂念调创立了新的唱腔“改良调”,也把歌仔戏易名为“改良戏”。以后,它又吸取了民间的车鼓弄、采茶歌、白字戏的曲调,加上受到四平戏、京剧的影响,相互揉合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地方剧种---芗剧,广泛流传于漳州、泉州、厦门、台湾等地,并远播于东南亚一带的华人聚居地。

芗剧唱腔多,说白少,唱词口语化,曲调比较自由,又是用闽南方言演出,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感较强,因此,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主要曲调有“节字调”、“哭调”、“杂念调”、“改良调”等上百种。唱词一般是以七言四名为基础,但长短又可以随意加减,喜剧配曲活泼轻快、清新流畅,悲剧则委婉缠绵、哀怨动人。芗剧一般分生、旦、丑、净四个行当。生又分为老、少、文、武;旦分青衣、老旦;净分文武大花脸和二花脸;丑分男、女、文、武、粗思丑。表演讲究夸张,用语幽默和谐,着意安排情节,注意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剧情发展中巧妙地运用风土人情,看来十分亲切。

目前泉港区山腰街道、前黄镇等地有20多个芗剧团。其起源可追溯到1948年,漳州芗剧大师邵江海老先生,随“金瑞兴”戏班一行十多人,来到前黄村(原山腰镇辖区内),一边演戏一边养病,由于邵先生为人随和,又是教戏师傅,他与当地群众十分融洽,因此当时前黄村有十几个小青年跟他学戏,后来在邵江海先生的帮助下,前黄村也办起了自己的芗剧团(当时称歌仔戏)。解放初,邵江海师傅先后在前黄村住了三年,1950年才回漳州。不久福建省歌仔戏统称为“芗剧”。1951年后山腰地区相续组建了鸢峰、锦塔、古县芗剧团。改革开放后,芗剧又在山腰、前黄兴起,率先由荷池村、前黄村组建芗剧团,演出《十五贯》等剧目。1979年又有钟厝村畲族老艺人钟戊水创办钟厝芗剧团(后改名为玉麒麟芗剧团),他年轻时常到邻近的辋川去看“金宝兴”芗剧团和前黄村“金瑞兴”芗剧团的演出,竟也自学成才。虽只读了三年半的书,但他自编自演《狸猫换太子》,《马母闯皇宫》《海瑞大龚袍》等20多个剧本,深受畲乡和盐场群众的欢迎。钟老先生一家先后办了三个芗剧团埭港。1981年山腰镇文化站举办首期戏剧培训班,面向泉港地区招生,并请来专业的导演对学员进行轮番的指导培训,招收30多名优秀学员组建“山腰实验芗剧团”,先后演出《鸳鸯剑》、《三打万花洞》、《三闯堂》等剧目,以上剧团曾多次在市县演出获奖,从此山腰地区办团热情高涨,九十年代发展到12个团,至今已发展到22个团,如小百花、新百艺及侨乡、凤声、凤宝丰、盐场等芗剧团。这些芗剧团长年在泉州各县、市、区,甚至跨市演出,深受好评。

“咸水腔”芗剧,舞台演出念白是山腰腔(属闽南语的一种腔调)唱腔曲调基本模仿漳州芗剧,但带有“山腰腔”,表演上旦角接受莆仙戏的科步,丑角则接受高甲戏的科步。舞台演出的音乐所用的曲牌大致与漳州芗剧相同,但也采用少量的北管和莆仙戏音乐(特别是串子演奏),剧本大部份由漳洲导演带来,也有部份移植自莆仙戏的。其著名剧目如《秦香莲》、《白蛇传》、《吕蒙正》、《陈三五娘》、《山伯英台》、《边关审子》、《三夫人审子》等,其中埭港芗剧团排演的《风筝缘》、《玉鲤鱼》、《姐妹皇后》、《碧玉针》等,山腰实验芗剧团排演的《鸳鸯剑》、《三打万花洞》、《三闯堂》、《血染龙凤环》等,以上剧目深受欢迎,据统计已演出的剧目达二百多个。在新改编的剧目中,他们加进了现代科技,用烟雾、下雪加强舞台效果,电子显示幕打出念白唱词,在古代服装上也做了改进,以期吸引更多的观众,赢取更大的市场。目前,鉴于芗剧团后继乏人的情况,山腰街道采取委托剧团培训,文化站提供场所,协助招生帮助剧团组织培训的方法,努力着“咸水腔”芗剧的传承。

“咸水腔”芗剧的保护对研究台湾歌仔戏、漳洲芗剧和泉港区“咸水腔”芗剧渊源关系,特别是闽南地区与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具有一定的价值。

    20073月,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评论这张
 
阅读(40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